推广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鼓励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度良好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处理整体托管模式,避免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建设过程中低价中标、以次充好等问题。

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1990年至2020年期间,城市几条交通干道的空气污染一直大大超过欧盟标准,而75%的超标值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冬季供暖是导致整个欧洲地区空气污染物超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粗颗粒物(PM10)的主要来源。

展标准化风采 庆标准日到来 ——合肥轨道标准化大赛成功举办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评估空气质量标准,降低主要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年度限值,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通过有效处罚保障污染受害者权益等。空气污染会增加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并由此导致巨大的医疗保健支出。为改善空气质量,尤其是解决道路交通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一些欧盟国家采取了针对性举措。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使用高精度空气质量模型分析历史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制定相应空气质量改善计划,主要措施包括:投资3.5亿欧元,为城市公交系统配备更多电动公交车和混合动力公交车;在4年内为出租车公司提供560万欧元补贴,激励其提升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的比例等。欧洲环境署前不久发布的《2022年度欧洲空气质量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欧盟96%的城市人口接触到的细颗粒物(PM2.5)水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指导标准。

尽管近几十年来欧洲地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空气污染仍然是欧洲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之一。在斯洛文尼亚,57%的空气污染由家庭供暖导致,在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这一指标分别为50%和45%。开展清洁能源发电、节能减排、森林经营碳汇、农业甲烷回收等类型项目深度调查,建立一批具有碳排放权交易资源价值的潜在项目库,编制《云南省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项目清单》。

4.建设稳定高效的天然气储运体系加强天然气气源建设,扩大中缅管道天然气利用规模,充分利用已进入昭通的川气,积极推进楚雄盆地天然气、昭通页岩气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强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和资源开拓,依托中缅天然气,在干管沿线建设小型调峰用LNG加工厂。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0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4.开展工业低碳试点示范继续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企业创建,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园区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和实施,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昆明市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布局、空间规划等影响研究。

展标准化风采 庆标准日到来 ——合肥轨道标准化大赛成功举办

试点示范取得显著进展。包括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视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和具体行动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着力提升现有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对城市拥堵、交通事件、恶劣气候及其他容量限制事件的应对能力,形成保障安全、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取得积极成效。部分产业发展还存在低碳不环保的风险隐患,清洁载能型的水电铝、水电硅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不容忽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废弃电池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问题也值得警惕。持续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基础上,推动海绵型建筑和小区建设,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到2025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力争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

规划建设31个新能源基地,装机规模1090万千瓦。重视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集成推广一批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酸化改良等高效适用技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展标准化风采 庆标准日到来 ——合肥轨道标准化大赛成功举办

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建立有效的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重点城市群与欠发达地区碳汇帮扶机制,支持鼓励碳排放企业优先购买欠发达地区碳汇,提升欠发达地区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开展碳汇能力科学评估,推进以增汇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经营,持续推进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开展森林碳汇潜力评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草建设,开发符合国家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以CCER,VCS,GS等国家、国际公认核证方式进行认证,鼓励和支持参与国内外碳排放交易等。3.推动发展低碳建筑创新业态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一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节能改造、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创新型产业,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广交稻旱种、集中育秧等技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2.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落实到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中。

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流程、指标体系,对目标、任务和工程完成情况实施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估系统应有效传导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战略意图和压力,各级各部门应发挥在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作用,共同推动和促进全省碳排放控制目标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逐步减少重载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

实施提升居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工程,优先在各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推进气候变化公众宣传活动,利用全国低碳日和国家植树节等平台,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增强公众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低碳发展环境,组织开展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对气候变化培训教育。开展重点城市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区划,识别不同领域、区域和易感人群的气候变化敏感性与脆弱性,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城市供排水、能源、交通、通讯、消防等生命线系统的影响和风险,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行动奠定科学基础,形成有效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和决策机制。

加强城市低碳出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城市公园和湖泊等建设一批慢行跑道和骑行绿道。完成一批大中型、小型水库的竣工验收。

加快推进德厚、阿岗、车马碧、海稍等4件在建大型水库以及柴石滩、麻栗坝2件在建大型灌区建设,确保2023年竣工验收并发挥效益。能源18项技术指标居全国第一,其中有5项达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公交领域新能源车辆新增和替代,继续在城市建成区的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领域优先开展新能源车辆替代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减缓和适应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

在工业部门,通过提高能效、材料替代等途径降低能源需求,以数字化和深度电气化推进脱碳化。在滇西北三江防护林、滇中高原防护林以及滇南用材林区域开展森林火灾以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与相应政策体系建设工程。

推广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技术和运维技术,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磷石膏以及氟硅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含磷废水的处理及回收利用,加快推广黄磷绿色清洁生产和废气处理新技术应用。

开展城市供排水设施、能源供给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韧性改造,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施工作业水平、设备和材料功能采用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通过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措施,建设更有韧性的城市和社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加强沼泽和内陆滩涂湿地保护。

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依据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交通干线和节点城市分布,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单元,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批省域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生态风景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结合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灾害防治等法规、标准、指南的制定,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条文,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支撑。3.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巩固提升磷化工的优势地位,发展磷烯、磷系新型阻燃剂、新型肥料等。

低碳办公、低碳出行倡导工程,在昆明、玉溪、普洱思茅区等低碳试点区域优先开展碳普惠试点工程。做好防灾、抗灾、避灾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良好氛围。

重点包括水电、煤电项目、煤炭、页岩、新能源等六类项目。工业经济对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依赖性依然较强,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短时间难以改变,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虽不断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管理进一步融合。坚持科技引领与示范先行。

文章发布:2025-04-05 16:35:49

本文链接: http://vogzo.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qszcu/078.html